2005年4月22日,电影节

第一届北京同性恋电影节,开幕日是2001年12月14日。若没有网络,打死我也记不得那是什么时候的事。那个时候我在做什么已经不太记得,总之没去看电影就对了。身边也有朋友去看的,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成为大家的话题。开始如何、过程如何,以及结局如何,我都完全没有印象。

四年时间,我很闲又很忙,生活有很多变化又根本什么都没变。

有天,他跟我说想去北大看电影,棉棉的《我们害怕》。

我说,好。

他基本上是一个文艺青年,对他想看的电影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比较正确。我个人其实对“看电影”这个行为本身比较有兴趣。而且我也并不讨厌艺术电影,有时候也还是会遇到一些惊喜的。

2005年4月22日,我,还有他,去北大,看电影。

可能在某些方面,我比较迟钝。或者换个说法,比较白目。

去北大前我们查了一下北大百年讲堂的演出日程,并没有发现电影节的内容,于是打电话到百年讲堂去问。结果管理处除了知道北大影协租了场地外,连有电影节这回事都不知道。

到了百年讲堂,因为曾来看过牡丹亭,所以直奔东门。售票处没人,有关电影节的海报也一张都没有。只有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子,拿着一张画着彩虹旗的A4复印纸站在那里。问到这次放映是安排在西门的多功能厅,于是走过去。又看到了一张手持的彩虹旗,所以才知道没找错地方。

放映安排是3天5场,门票按场算,1场10块大洋。套票则是一五得五,50块大洋。一点不会做生意。

这样的场合遇不到熟人并不奇怪,不过遇到熟人也不奇怪。我们就遇到了熟人,一对。

这一对中有一个是更加文艺的青年,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的时候似乎就有全程参与。他看起来挺开心的样子,说的确让人有过节的感觉。

进场,不用对号入座,所以四个人坐了一排。《我们害怕》、《上海男孩》、《忘记她是他》,一部不错的片子、一部引不起我兴趣的片子和一部莫名其妙的片子。本来还有《女同性恋游行日》,临时押后了。

很少坐那么长时间就为了看电影,臀部略微有点不舒服。

一起看完第一场,各自去吃饭,准备接着看晚上的开幕式和第二场。回来后还有些时间,所以和那一对一起逛书店。时间差不多的时候,说出去看看。可那一对中的另一个不肯,非要等到可以入场的时候才出来。

百年讲堂门口站了很多人,时间也已经过了,却还没有开始入场。我们慢慢等着,并不怎么着急,至少我不急。气温有点低,风有点大,我说有点冷,他说用不用脱件衣服给我。

再怎么白目总是有限度的,这次的界限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。

北大影协租场地时上报的项目是艾滋病,现在校方知道我们在这干什么了,叫停。影协的女孩子开始叫大家散开一些,到处走走逛逛。我们依然在等,聊着天,看着眼前的男男女女,哪一个是帅哥、哪一个是美女。间或遇到些上来问今天有没有什么活动的人,标准答案不知道。

结果如何可想而知。接下来的电影还看不看得成,不知道。已经买了的票怎么办,不知道。影协的女孩子一个劲地道歉,说一定给大家一个交代。另一个影协的女孩子似乎有些气恼,同伴给了她一个抱抱。本来想上前声援一句,可又觉得鸡婆,作罢。

在我,本来还担心电影放完后太晚就没有公车回家,打车很贵。一下子发现有好几个小时可以打发,所以我们这一对和另外一对,一起去逛书店,又。万圣书园。

直到去万圣时,躲在书店里那位熟人才出来了。因为他也遇到了熟人,同学,一对,Les。脸红的样子很可爱。

扁担开花,各自回家。第二天起床后上网得知,电影节继续办,地点改在798工厂。

《柜子开了》

这是一群台湾7年级生弄出来的短片,署名是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日三93学年B组。我也忘了从哪个论坛上看到一个连接,就随手下来看看。看DV短片前是不应该有太多期待的,这部片子也不例外。基本没有什么演技,近45分钟的长度也显得有点拖沓。不过音乐倒还算不错,虽然这也是第二遍看的时候才注意到的。

看到标题的时候,我下意识地以为,这是个跟“出柜”有关的片子,不过我猜错了。故事内容非常简单,阿凯在捷运上偶识阿峰,不自觉地被对方拖着到处跑。他觉得自己好像喜欢上对方了,可在发现对方其实有女友的时候悬崖勒马。一年后阿凯在书店看到阿峰和他的女友,而这个时候自己身边也有了男友。对方没有发现他,他也没有打招呼,就是这样而已。

我不自觉地想起《十七岁的天空》,两相对比,觉得非常有趣。两部片子的角色设定年纪相仿,说的也都是同志故事,却是完全不相同的角度,对于感情的取舍也是完全相左。

看完《十七岁的天空》,我的第一反映是“太过干净”。两个男主角之间纯得吓人,本来以花花公子面目示人的白铁男,其实也不过是“爱无能”。满大街都能遇到的同志似乎一直在跟你说,大胆去爱就好。最后的结局自然是大团员,有情者成眷属。

《柜子开了》里面完全没有性场面,而且在看到出浴后半裸的阿峰时阿凯还落跑,但一些细节却很实在地传达出“身体”对男同志的诱惑力。对于感情这部片子完全采取了一种内敛的态度,似乎是在提倡当断则断的处理方式。

《十七岁的天空》名为十七岁,但却是一部很成人的片子。喜剧题材已经说明了,不会对观众造成什么心理负担。激情戏作为卖点来处理,完全服务于票房。片中也有很多现实中的同志素材,尝试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。《柜子开了》就要少年一些,即使有强说愁的嫌疑,却更添浓了雏儿的味道。

基本上这不是一部烂片,有兴趣的话可以拖回来看看。

官方网站可以找到下载连接,目前提供的版本110M,片长44:11。

泷泽秀明:《义经》

NHK每年都会有一部专说日本历史故事的“大和剧”推出,在日本国内颇有影响,有“国民剧”之称。2005年的大和剧《义经》,改编自宫尾登美子的《宫尾本平家物语》,说的是就是源义经的故事。

故事的背景为平安时代末期,源义经之父源义朝因参与宫廷权利斗争失败而被杀,源义经六、七岁就被发送到山城国鞍马寺出家。在得知自己身世后发誓报仇,后又在山中遇异人传授剑术。十六岁左右出山,先后创下无数战功,被后世称为“镰仓战神”。但最终因为功高震主,受其兄源赖朝猜忌而被除。

源义经的生平非常具有传奇色彩,比如与武藏坊弁庆的“桥弁庆传说”,就类似张飞喝断当阳桥一样,在日本是大大的有名。人有本事,再加上最后的结局非常具有悲剧色彩,相当符合日本人的胃口,所以源义经可以说是源平合战时期最具盛名的武将。

比较有意思的是,这位有“战神”之称的男子,在各种记载中都是一名非常“秀美”的人。例如上面提到的桥弁庆传说中,他甚至穿着女装在弁庆面前晃来晃去。源义经是不是真的很漂亮,又或者只是日本人的审美需求就不得而知了。不过具记载他的母亲是源义朝的小妾,长得就非常漂亮,所以也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。能将“战神”跟“秀美如女子”联系到同一个人身上,也算日本人的特长吧。

美色不加以利用当然是暴殄天物,管他是男色还是女色。虽然与现在的同志概念有所不同,但平安时代却也无疑是个男风兴盛的时代。在源义经故事的中后期,大多笔墨都用来描绘他跟弁庆之间的生死之交,还有与静御前之间的爱情。即没传说他当过谁的小姓,也不曾听说他身边出现过小姓。弁庆跟源义经固然关系暧昧,无奈源义经毕竟是主子,弁庆又长得有些对不起观众,实在没办法联系到一起来。不过群众的意愿是无敌的,《嵯峨物语》中还是把小时候的源义经编排给一个僧人作过稚儿。

说回到电视剧,NHK的《义经》由泷泽秀明出演源义经。据说播出后收视率还算不错,而观众对泷泽秀明也比较满意,特别是扮相方面。虽然剧集本身我还没看过,但第五集中泷泽秀明有女装扮相演出,却是老早就听人说了无数次的。

想来NHK也不会放下身段,把堂堂大和剧拍成BL剧,剧中有多少颜色我也不得而知。不过看看日本人眼中的源义经是个什么样子,也够本了吧。